上了快一個月的課啦,發現自己真的小的可憐。老師講的很多東西,我都有聽過,但是卻不深入,覺得自己是應該要更多閱讀這些相關的東西。
其實現在我唸的很雜,社會學、精神分析、理論、哲學,老師通通都會當成作業交給我們去看,每看完一個禮拜的份量,就得寫那個禮拜的作業。也因此看了很多以前從來沒看過的,像是什麼卡爾‧曼海姆啊,新批評啊,布拉格學派啊,佛洛伊德主義之類的。最近我因為看了錢鍾書的《談藝錄》,其實對於20世紀以前的西洋文學史很不了解,雖然看過不少作品,還是深感恐懼。目前正在找西洋文學史這類的書,至少先看過一次,對整個西洋文學的架構有些了解,如果以後又碰到這種會扯上19以前西洋文學理論/史的時候,就不會手忙腳亂。
不過我還滿高興的,看了錢先生的那本書,又認識了幾個人、幾個理論,像是高蹈派、像是頹廢主義、像是T.L.Beddoes, 像是Theophile Gautier, 像是Samuel Taylor Coleridge等等。
對於錢先生把李賀跟這些19世紀中期的法國文學主流人物放在一起,滿有意思,他是從「藝術」的角度來看李賀,對他大加讚賞。尋這個線索下去,可能會比較容易把文章吸收下去。

令我很驚訝的另一個項目,就是我摸到了精神分析的邊邊。
你一定會說,切,啊中文系的又不是精神醫生,搞什麼精神分析啊?
不過,你有聽過一句話嗎?
不幸的童年是文學家的溫床。
所有的文學作品,都跟心理有關,不管是作者心理、讀者心理,所以用這種自佛洛伊德下來的方法,滿流行的,也事實上給了我們這一群人,另一個視角來看文學。
我曾經考慮過去旁聽清大社文所開的「拉岡專題」,想想自己真的沒那個本事,還是先拿些拉岡的基本書來看看比較妥當。

再來,最近看了小川環樹那篇〈風景的意義〉,大致認同,但是對於小川用唐宋變革期這個大架構來談,我是覺得有更多東西可以做吧,除了討論風景的意義變化,還可以討論從「日光」一直到「景色」,再到「意境」的過程,外在的風景,因為什麼原因,漸漸跟我們的內心融成一體,而且漸漸變成內心的反照,不再是「客觀的外在景物」。我上課提出了類似的問題,我問爲什麼小川先生沒有詳細說明「世界觀改變而造成風景意義的改變」的過程,老師說,大概小川先生也覺得這個問題太大了,大到很難回答。
總覺得老師的進展很快,好像其他同學都已經朝很前面的目標走了,我還在原地踏步。

研究生的生活,怎麼跟別人說的不一樣呢?我看別的學校的研究生很閒耶,爲什麼我們這麼忙,跑這個急這麼快,好像後面有猛獸在追啊?(這個猛獸名叫「壓力」?我活了這麼久頭一次壓力這麼大,覺得連考研究所的時候都沒這麼忙的)

我上面講那麼多,說要看什麼書,什麼書,其實這個名單已經搞了一長串了...
拉岡,什麼時候才會輪到你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rspresl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