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話說,我開學也快一個月啦。上了幾次課,也都適應良好。到是可以聊聊這幾門課程有趣的地方。大家都知道我上的三門課分別是《研究方法》、《詩學理論》、《學術史專題》吧,好吧,那麼就聽我娓娓道來...
《學術史》這門課程,按照字面上翻譯,就是「中國歷代學術思想史專題」,簡言之,就是在搞「思想史」的。我們中文系搞思想史,跟哲學系不同,哲學系只看思想部分,可是中文系思想史,卻連經學、史學、民俗、社會發展、當代政治、版本學都要參雜進去。你會說,「切,啊不就是個中國哲學史嘛,哪來這麼多有的沒的?」
我舉個例子吧,《老子》的通用本,大家都知道是王弼的注本,中國人有個習慣,就是很愛亂改前人著作,既不說明哪邊更動過,連更動人的名字都從來不寫的;要不然就是完全不創新,只幫前人的著作寫解釋,所謂述而不作是也。所以這本《老子》,當然也曾經被改過,目前我們看的排列順序是「道經在前,德經在後」,可是在郭店出土的《老子》,卻是「道經在後,德經在前」,這樣可就差很多了,因為道經講的是「個人修養之道」,德經講的卻是「政治手段」,就連內容篇章都有許多不同,這樣當然是會影響到你研究其思想的正確性。又譬如說孔子作春秋,雖然用的是魯國史料,而且還是只有刪去不要的部分,但是你敢說春秋不是孔子的思想嗎?當然不敢的嘛!
好吧,我的重點不在這邊。第一次上學術史課,老師就發了一大堆文章來,要我們看這個、這個、這個跟那個、那個、那個,還要認養文章導讀。每篇文章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反正終究得做,至少要選擇自己喜歡的吧。有些文章實在太有名、或者太有看頭,就會成為大家搶破頭的焦點,我還算好運,雖然連連猜輸,從湯用彤、湯一介、印順、唐君毅、陳來、錢穆一直選到余英時(你瞧瞧都從魏晉南北朝橫跨到清末了),最後終於讓我順利認養余英時的文章。當然有人就比較倒楣啦,選到日本學者的,或者是以「文字不通順」著稱的學者。
班上有好幾個僑生,他們比較倒楣,沒有唸過思想史,就馬上要做專題研究,是辛苦點了,畢竟這些東西,連我們這種唸兩三年了,都還避之惟恐不及的。也或許因為他們沒有唸過,當然也就不曉得老師奸詐的地方,居然出了牟宗三、唐君毅、印順、錢穆這種超難的題目。
印順那本《禪宗史》我有,我也看了一次,搞了半天我還是只記得六祖、牛頭、溪遷、弘忍、神秀,要是一個禪宗這麼大一派,只有這幾個人就好了!
唐君毅的話,我承認我是很喜歡他的《原性篇》,可是這次要選的卻是那本什麼「心靈境界」的,我對於這種太內心,太有境界的東西一向不行。
那錢穆呢,是因為我大學的思想史老師自己手抄了一本錢穆《學術史》大綱,我向他印了一份,才敢說我想選錢穆的,不然依我那商務印書館幾十年前的舊版,既沒標點,連字都小的不得了,我也是不敢選的。
不過,這時候有個有趣的事情發生了。一位同班的越南同學,看沒有人選牟宗三,舉手說他想要牟宗三。
大家立刻露出「驚嚇」的表情問她:
「你確定?!」
(相信對中國思想史這個領域內有點了解的人,都知道我的笑點在哪了吧!選牟宗三,要嘛你不是一個忠誠的「牟門教」信徒,要不然你就是對康德很熟,再不然你一定是因為搞不清楚狀況才選的)
第二門課,是必修的《研究方法》。這門課的老師,是個很可愛的馬來西亞人,不過,我承認我第一天上他的課,我是有點聽不懂他說的話。因為他講話的速度很快,又有點口音,我自認我曾經跟一些不同國籍的老師上課,口音應該都還難不倒我,不過這位老師,卻讓我上課的時候耳朵繃的很緊,生怕有個啥沒聽清楚還是聽錯了。
克服了口音的難關後,接下來要克服「閱讀作業」的難關。你一定會說,「切,啊不就是幾篇文章叫你唸一唸嘛!」
哼哼,要是這麼簡單,我作夢也會笑啦!
第一篇看的文章,是Martin Heidegger的"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海德格爾〈理解與解釋〉),接下來是高達美,再來是哈貝瑪斯, 甚至連保羅科科、布迪厄、卡爾曼漢姆這些都出現了。
這些都是哲學、社會學的東西。雖然我看完後,滿快就能在我自己的領域內運用,是滿立竿見影的,可是,這幾篇文章還真不是普通的難啊,連我們的系主任都說,「那個海德格爾的東西,跟天書一樣」!他是學者耶,學者耶,知名文學批評學者耶,連他都這樣說,那我不是應該先去撞牆比較快?
更好笑的是,這個禮拜上研究方法課,老師突然有感而發了一下。
「ㄟ你們會不會覺得我給的文章很難唸啊?」」
大家都不說話,一陣沉默,但是頻頻點頭。
「這樣喔,那你們覺得有用嘛?」
我私下覺得有用,可是大家還是不說話。
老師自己的停頓了一下,說
「其實我也不曉得為什麼要給你們唸這些文章...」
我自認我算是和平者,每天都保持愉快的心情,但是我剛剛在唸〈認知與旨趣〉這篇文章的時候,是有種衝動想要把老師的車子弄壞,讓他沒辦法來暨南上課。
後來我才知道,暨南大學根本沒有社會系、也沒有哲學系,也難怪中文系要兼任了,反正也沒有相關領域的學者嘛!我們也是千百個不願意...
第三門課程,就是系主任上的《詩學理論》。我在還沒去考暨南之前,就知道我們系主任的大名(他姓楊),因為他是我以前打工書店的大戶,算是裡面買最多的客人了。剛開始我也不曉得他是誰,後來聽說他是暨南的系主任,做文批跟文學理論的,很有名。總之後來我就考上,也去唸了。我懷疑主任一定記得我,因為他以前幾乎每兩個禮拜就來一次書店買書啊!(一定是因為我幫他算帳的時候,笑的很燦爛,他對我很有好感才讓我上的啦)
我在選課前,就聽說他的課很難,這門《詩學理論》,號稱全暨南最困難的課程,我也是因為這樣,根本不敢去選,沒想到最後還是選了(詳情請看我前幾篇的文章)。
還沒上課前,有學姊跟我說,「啊學妹,你記得要吃飽了才來!」我還在想,為啥啊,反正我下午三點的課,三個小時,坐六點10分的校車趕回家,還能在六點半吃飯啊。
不過....我後來才知道這門課,又號稱「買三送二」,就是買三學分,還多給你兩學分啦,總共五個小時!!
其實上那麼久的課,我還覺得賺到,因為這樣老師又多講很多東西,然而,還是有個讓我覺得又悲又喜的插曲。
這禮拜我第一次去上課,老師一進來就帶了一疊的書,開始介紹,這本是怎樣怎樣的書,講的是什麼云云。我很努力地抄下來,隔壁的學姐說,「不用抄啦,下課的時候可以跟老師買!」
我心想,啥,竟然可以跟老師買?這不是老師的書嗎?
原來老師每次同一本書,都會想辦法買「一排」,然後在課堂上,讓有需要的人隨意購買,當然啦,依照我在書店打工的經驗來看,老師是沒有賺取差價的。也就是說他純粹讓學生方便買書,畢竟從埔里去台中或台北都有一段距離的。而且老師會帶來的書,必定是他有篩選過的,我不怕買到爛貨,所以...
我就鬼迷心竅,默默地掏出錢來,買了幾本有用的書,花了我六百多塊。
我轉頭過去問學姊,
「耶,這幾本書都很棒耶,你看羅蘭巴特的作品!不過幸好只有這一次老師有帶書來,不然我一定會破產的。」
「ㄜ,老師他....每個禮拜都會帶書來...」學姊面有難色地說。
「什麼!!!!他每個禮拜都帶書來!!!」
「對啊,你不知道他是我們中文系的楊老闆,兼任楊氏圖書館館長嗎?」
《學術史》這門課程,按照字面上翻譯,就是「中國歷代學術思想史專題」,簡言之,就是在搞「思想史」的。我們中文系搞思想史,跟哲學系不同,哲學系只看思想部分,可是中文系思想史,卻連經學、史學、民俗、社會發展、當代政治、版本學都要參雜進去。你會說,「切,啊不就是個中國哲學史嘛,哪來這麼多有的沒的?」
我舉個例子吧,《老子》的通用本,大家都知道是王弼的注本,中國人有個習慣,就是很愛亂改前人著作,既不說明哪邊更動過,連更動人的名字都從來不寫的;要不然就是完全不創新,只幫前人的著作寫解釋,所謂述而不作是也。所以這本《老子》,當然也曾經被改過,目前我們看的排列順序是「道經在前,德經在後」,可是在郭店出土的《老子》,卻是「道經在後,德經在前」,這樣可就差很多了,因為道經講的是「個人修養之道」,德經講的卻是「政治手段」,就連內容篇章都有許多不同,這樣當然是會影響到你研究其思想的正確性。又譬如說孔子作春秋,雖然用的是魯國史料,而且還是只有刪去不要的部分,但是你敢說春秋不是孔子的思想嗎?當然不敢的嘛!
好吧,我的重點不在這邊。第一次上學術史課,老師就發了一大堆文章來,要我們看這個、這個、這個跟那個、那個、那個,還要認養文章導讀。每篇文章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反正終究得做,至少要選擇自己喜歡的吧。有些文章實在太有名、或者太有看頭,就會成為大家搶破頭的焦點,我還算好運,雖然連連猜輸,從湯用彤、湯一介、印順、唐君毅、陳來、錢穆一直選到余英時(你瞧瞧都從魏晉南北朝橫跨到清末了),最後終於讓我順利認養余英時的文章。當然有人就比較倒楣啦,選到日本學者的,或者是以「文字不通順」著稱的學者。
班上有好幾個僑生,他們比較倒楣,沒有唸過思想史,就馬上要做專題研究,是辛苦點了,畢竟這些東西,連我們這種唸兩三年了,都還避之惟恐不及的。也或許因為他們沒有唸過,當然也就不曉得老師奸詐的地方,居然出了牟宗三、唐君毅、印順、錢穆這種超難的題目。
印順那本《禪宗史》我有,我也看了一次,搞了半天我還是只記得六祖、牛頭、溪遷、弘忍、神秀,要是一個禪宗這麼大一派,只有這幾個人就好了!
唐君毅的話,我承認我是很喜歡他的《原性篇》,可是這次要選的卻是那本什麼「心靈境界」的,我對於這種太內心,太有境界的東西一向不行。
那錢穆呢,是因為我大學的思想史老師自己手抄了一本錢穆《學術史》大綱,我向他印了一份,才敢說我想選錢穆的,不然依我那商務印書館幾十年前的舊版,既沒標點,連字都小的不得了,我也是不敢選的。
不過,這時候有個有趣的事情發生了。一位同班的越南同學,看沒有人選牟宗三,舉手說他想要牟宗三。
大家立刻露出「驚嚇」的表情問她:
「你確定?!」
(相信對中國思想史這個領域內有點了解的人,都知道我的笑點在哪了吧!選牟宗三,要嘛你不是一個忠誠的「牟門教」信徒,要不然你就是對康德很熟,再不然你一定是因為搞不清楚狀況才選的)
第二門課,是必修的《研究方法》。這門課的老師,是個很可愛的馬來西亞人,不過,我承認我第一天上他的課,我是有點聽不懂他說的話。因為他講話的速度很快,又有點口音,我自認我曾經跟一些不同國籍的老師上課,口音應該都還難不倒我,不過這位老師,卻讓我上課的時候耳朵繃的很緊,生怕有個啥沒聽清楚還是聽錯了。
克服了口音的難關後,接下來要克服「閱讀作業」的難關。你一定會說,「切,啊不就是幾篇文章叫你唸一唸嘛!」
哼哼,要是這麼簡單,我作夢也會笑啦!
第一篇看的文章,是Martin Heidegger的"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海德格爾〈理解與解釋〉),接下來是高達美,再來是哈貝瑪斯, 甚至連保羅科科、布迪厄、卡爾曼漢姆這些都出現了。
這些都是哲學、社會學的東西。雖然我看完後,滿快就能在我自己的領域內運用,是滿立竿見影的,可是,這幾篇文章還真不是普通的難啊,連我們的系主任都說,「那個海德格爾的東西,跟天書一樣」!他是學者耶,學者耶,知名文學批評學者耶,連他都這樣說,那我不是應該先去撞牆比較快?
更好笑的是,這個禮拜上研究方法課,老師突然有感而發了一下。
「ㄟ你們會不會覺得我給的文章很難唸啊?」」
大家都不說話,一陣沉默,但是頻頻點頭。
「這樣喔,那你們覺得有用嘛?」
我私下覺得有用,可是大家還是不說話。
老師自己的停頓了一下,說
「其實我也不曉得為什麼要給你們唸這些文章...」
我自認我算是和平者,每天都保持愉快的心情,但是我剛剛在唸〈認知與旨趣〉這篇文章的時候,是有種衝動想要把老師的車子弄壞,讓他沒辦法來暨南上課。
後來我才知道,暨南大學根本沒有社會系、也沒有哲學系,也難怪中文系要兼任了,反正也沒有相關領域的學者嘛!我們也是千百個不願意...
第三門課程,就是系主任上的《詩學理論》。我在還沒去考暨南之前,就知道我們系主任的大名(他姓楊),因為他是我以前打工書店的大戶,算是裡面買最多的客人了。剛開始我也不曉得他是誰,後來聽說他是暨南的系主任,做文批跟文學理論的,很有名。總之後來我就考上,也去唸了。我懷疑主任一定記得我,因為他以前幾乎每兩個禮拜就來一次書店買書啊!(一定是因為我幫他算帳的時候,笑的很燦爛,他對我很有好感才讓我上的啦)
我在選課前,就聽說他的課很難,這門《詩學理論》,號稱全暨南最困難的課程,我也是因為這樣,根本不敢去選,沒想到最後還是選了(詳情請看我前幾篇的文章)。
還沒上課前,有學姊跟我說,「啊學妹,你記得要吃飽了才來!」我還在想,為啥啊,反正我下午三點的課,三個小時,坐六點10分的校車趕回家,還能在六點半吃飯啊。
不過....我後來才知道這門課,又號稱「買三送二」,就是買三學分,還多給你兩學分啦,總共五個小時!!
其實上那麼久的課,我還覺得賺到,因為這樣老師又多講很多東西,然而,還是有個讓我覺得又悲又喜的插曲。
這禮拜我第一次去上課,老師一進來就帶了一疊的書,開始介紹,這本是怎樣怎樣的書,講的是什麼云云。我很努力地抄下來,隔壁的學姐說,「不用抄啦,下課的時候可以跟老師買!」
我心想,啥,竟然可以跟老師買?這不是老師的書嗎?
原來老師每次同一本書,都會想辦法買「一排」,然後在課堂上,讓有需要的人隨意購買,當然啦,依照我在書店打工的經驗來看,老師是沒有賺取差價的。也就是說他純粹讓學生方便買書,畢竟從埔里去台中或台北都有一段距離的。而且老師會帶來的書,必定是他有篩選過的,我不怕買到爛貨,所以...
我就鬼迷心竅,默默地掏出錢來,買了幾本有用的書,花了我六百多塊。
我轉頭過去問學姊,
「耶,這幾本書都很棒耶,你看羅蘭巴特的作品!不過幸好只有這一次老師有帶書來,不然我一定會破產的。」
「ㄜ,老師他....每個禮拜都會帶書來...」學姊面有難色地說。
「什麼!!!!他每個禮拜都帶書來!!!」
「對啊,你不知道他是我們中文系的楊老闆,兼任楊氏圖書館館長嗎?」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