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本書,成為我的頭號敵人。這本書,讓我覺得自己在中文系都白混了,因為我第一次看的時候,完全不曉得作者在講些什麼。
這本書,請看標題,是的,就是汪暉的《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
我很努力了,我的上卷第一部已經快看完了!!(雖然還有第二部跟下卷...)

雖然這本書是我的頭號敵人,老實講,我對書中的內容很有興趣(雖然80%的內容我都不了解也沒聽過),他用很特殊的方法去研究中國文化,雖然講的是現代思想,實際上裡面講的東西,包含了政治學、社會學、物質理論、文化理論、國家制度、民族國家思想(他是站在反對態度的吧)以及很多很多東西,這些東西,在大學我聽都沒聽過(更有可能是聽過就忘了)。
在序論中,他談到「京都學派」(註1),哈哈,我也不知道什麼是京都學派。
大略地說,就是在20世紀初,在日本京都大學所產生的一種「研究哲學」的方法,這個方法的特色就是「用西方的哲學理論」來研究「東方的思想」,特別是中國思想,然後以此來說明「東亞近世」的興起等等,譬如他們把宋明的理學視為「早期國民主義」或者「近代思想的發端」,但是卻無法解釋清代經學和史學的作用跟清朝政治合法性的關係(註2),而且19世紀的西方學者,認為中國是沒有歷史的,只承認中國是一個文化,因為中國不符合當時所流行的「民族國家」主義,不在此範圍內。若只以「民族國家」主義、京都學派的方式來研究中國思想,是不足夠的。不可諱言地說,還是有很多受到西方哲學影響的學者,用西方的哲學理論研究中國的思想,在這點上,汪暉明顯地不認同,至少是過於簡化中國思想了。
這本書用了很特別的方法來討論中國思想跟政治、社會、經濟、歷史的關係,特別的著重點在於「外來民族如何取得王朝統一的合法性」、「禮制同體(分離)下的道德批評方式以及宋代理學和儒學轉變的關係」、「天理世界觀轉變為公理世界觀的過程和原因」等等。我相信汪暉先生在西方的哲學理論的能力是非常強的,書中其實也有使用部分這樣的方法來討論中國思想的特色,或者借用西方專有名詞來陳述中國的某一現象,但大部分來說,還是把中國思想放在中國的範圍下討論。

我現在要談書中的精髓,是不夠格的,不過這本書倒是給我一個很有意思的想法,這個想法事實上,也曾經有朋友跟我討論過。
就文學來說,現在的學者容易獲得外國的資訊,譬如西洋文學理論,有時候這些理論可以運用在研究中國文學上,也不可否認地,這些從西方來的文學理論,也部份地達成了研究分析中國文學的目的,甚至有一拍即合的狀況。
可是這樣的研究方法,是不是一個完整的方法?是不是西方的理論,不論在文學或者思想或者政治等等方面,都可以用在研究中國文化上?我不排斥用西方的方式來討論中國文化,就算沒辦法符合,也能夠相互比較,進而了解一下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可能產生的影響是什麼?
在文學上,或許用一下西洋的文學理論倒還可行,至少目前在新批評上可以分別在中國文學/西洋文學興起許多辯論,是否在分析一篇文章的時候,需要顧及當代背景以及作者?不用說,在中國文學的研究上,忽略時代背景以及作者是不可行的,即使有許多作品根本連作者是誰都不曉得,還是有許多學者運用多種方式去「猜測」誰可能是作者,這就又牽扯到了是否因為其他的原因(譬如讀者導向/設定讀者),進而得知可能的作者是誰?
但是如果把西洋哲學理論放在中國思想,大概就有點不倫不類,某老師曾經說過,中國的思想家,就算在寫文章的時候,也是純粹的藝術,所以對於文章的解讀,不一定就是如文字所敘述的,也可能被文章中的藝術性句子影響,進而誤解其意,又或者某些思想,根本就有強烈的灰色地帶,不是絕對的形上形下二元論(我真的不是在影射某位已故思想大師),況且大家也知道,思想不可能突然「砰」地一聲莫名出現,中國的思想幾乎都跟當代政治、社會有相當的關聯,所以至少還需要加上這三者關係下,才好談論。


啊,我講了那麼多,反正就是亂屁一通,我姑且說之,大家就姑且聽之吧。



註1:可見
http://ja.wikipedia.org/wiki/%E4%BA%AC%E9%83%BD%E5%AD%A6%E6%B4%BE
這是wikipedia對京都學派的基本敘述,因為我不會看日文,是請我阿姨幫忙的,我自己是覺得在「京都學派(哲學)」這個部分有點在幫京都學派脫罪啦,哈哈哈。

註2:
《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p. 16 ,汪暉,三聯書店,200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rspresl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