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常常說,「有一好沒二好」,譬如「高的不帥、帥的不高、又高又帥的沒大腦」就是這個意思。之前我看了一部講一個自閉兒破解了美國國安局密碼的電影,後來我才知道,患有自閉症的人通常在數學或音樂上有相當高的天份,他們的智力也很正常,只是無法和外界溝通。因此實在很少有兩全其美的時刻,要嘛很普通地有平均智商100-110過一生,或者以其他代價交換150以上的天才智力。當然,我也不是說每個天才都有什麼缺陷,只是這部自閉兒破解密碼的片子,讓我想到另外一個有點類似的電影────
A Beautiful Mind.
相信應該有很多人看過了,片子是真人真事改編,講述一個高智商數學天才John Nash的一生。John Nash在Princeton University是唸數學系的,1950年以Non-Cooperative Game Theory一篇論文得到博士學位。他並根據這篇只有27頁的博士論文再加證明修改,得到1994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解釋一下什麼是Non-Cooperative Game Theory吧,中文翻譯是「不合作博奕理論」,這是Nash在他的Game Theory(博奕理論)中的一個論點。在1920年代就有Game Theory的說法,到了Nash才用不動點定理來證明Game Theory。
Game Theory主要是利用在遊戲中攻擊對方,以數學公式算出最有利的選擇。這個理論中有最有名的例子就屬"The Prisoner's Dilemma"(囚犯困境悖論)。因為我也不是數學系的啦,我也只能就我找到的幾篇資料試著說明,大家也就姑且聽之吧。
假設一個警察抓到了A, B兩個嫌疑犯,卻沒有足夠證據定罪,於是分別把他關起來,又分別告訴他們:
如果你認罪,而且檢舉對方,對方保持沉默,那麼你就可以無罪獲釋,對方則被判刑10年。
如果對方認罪,並且檢舉你,而你保持沉默,那麼對方可以無罪獲釋,你則被判刑10年。
如果你和對方都認罪,也都互相檢舉,那麼兩人共同被判刑2年。
如果你和對方都保持沉默,不認罪也不互相檢舉,那麼兩人共同被判刑6個月。
因為無名實在太爛,我要畫個表格也弄不好,以下是表格的畫法:
畫一個九宮格,每一個小格各有一個數字做代表,排列的方法是從左往右數,由上往下。左上者是1,中上者為2,右上者是3;左中者為4,中中者為5,以此類推。(夠簡單了吧...)
照下面所說填入:
1:空白。
2:A認罪並檢舉B。
3:A沉默。
4:B認罪並檢舉A。
5:兩人各判兩年。
6:B無罪釋放、A判十年。
7:B沉默。
8:A無罪釋放、B判十年。
9:各判六個月。
從上面這個表可以看的出來,最好的做法就是兩人都保持沉默。
可是我們現在談論的是「人性」,這兩個嫌疑犯分別被關在不同的地方,當然不知道對方會怎麼樣告訴警察,所以最有可能的是兩人都分別想,如果他檢舉我而我不說話,那我就要被關10年,倒不如我也檢舉他。
因此對兩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兩人都認罪,這樣只需要被關兩年。
由於兩人都不可能保持沉默,這就是「困境」的所在。

另外一個博奕理論的概念就是"Pareto Optimality",所謂的「帕雷多最優論」。這個理論並不是Nash所想出來的,不過也是Game Theory的一環。在片中,以一個有意思的例子說明了這個理論:
有一天,Nash和其他三個朋友去酒吧喝酒聊天,在酒吧裡碰上5個女孩,有4個是咖啡色頭髮的,只有1人是金髮。1950年代很流行金髮,男孩子都喜歡追金髮女郎,假設Nash和朋友都去邀請這個女孩跳舞,那麼結果就是大家都得不到,或者只有一人有幸和金髮女郎跳一隻舞。那麼,Nash和朋友就最轉向邀請剩下的四個咖啡色頭髮女孩跳舞。但是沒有女孩喜歡被當成第二選擇,結果是Nash和朋友沒有一個人有機會和任何一個女孩跳舞。可是若假設一開始,四個人就先找了那四個咖啡色頭髮女郎,那麼這四個人都有女孩可以跳一隻舞。
結論就是,人都會做對自己最好的事情,但結果不一定最完美。最好的方法是選擇對自己還有團體有利益的行為。

回歸正題,John Nash是個天才數學家,可是他患有精神分裂症。當他還在唸博士的時候,他就幻想自己有個室友,但事實上他一個人住一間,並且幻想自己到國防部工作,破解作戰密碼。他的病情在他獲得博士學位後越來越嚴重,最後他的太太不得不把他送進精神醫院。幾年之後,Nash出院了,精神分裂症卻無法痊癒,他的解決辦法就是忽略這些「根本不存在的人」,不跟他們說話,不回答他們。出院幾年後,他在Princeton大學數學系閒晃,每天去圖書館研究數學,在圖書館的大玻璃窗上寫下密密麻麻的數學程式,這還多虧了他當年的同班同學(已經是該校的數學係教授),否則以他的狀況,根本無法順利進入圖書館。剛開始他無法完全忽略那些「不存在的人」,於是常常看到他神經兮兮地拿著把傘在校園裡走著,有時候對著空氣大喊"No!I won't go back to the FBI and work for you!", "Stay away from me!", "You'are not real, leave me alone!", "He's Russian,he's Russian, help me!"之類的話。
過了好一陣子,他能夠順利地忽略這些「不存在的人」,他的老同學這時候是數學系系主任,答應讓他兼幾門課。他就一直在Princeton當兼任助理教授。
在他還沒吃藥前,他常常幻想自己爲國防部工作,以報紙雜誌上字母、數字排列解出一個又一個「蘇聯可能攻打的地方」,把這些資料整理好,趁晚上投到一個「秘密信箱」,卻被他太太發現這個信箱根本在一棟廢棄別墅中,那些秘密信件多達二十幾封,完好地放在信箱中。
後來他吃藥控制病情,終於有點進展了,可是卻不能避免自己可能又看到「不存在的人」,所以對陌生人都很警戒。
1993年他還在Princeton大學兼課,下了課,一位陌生人站在教室門口要找Nash,並自我介紹叫做"William King", Nash警戒地看著他,轉頭問一位站在旁邊的女同學,說, "Can you see him?" 這位女同學點點頭,說," Un-huh." 這地方旁人看來是很好笑的,說來卻很心酸,因為他搞不清楚誰是真,誰是假,這種精神疾病不會痊癒,只能一輩子藥物控制。


Mr John Forbes Nash (1928- )

我看完這部片子,心情很沉重,雖然最後的結局是好的,卻被片中他的精神狀態給牽制住了。


ps.最後要再說一下,我不是數學系的,所以對於上面的Game Theory可能解釋有誤,若有人知道正確的解釋請指正一下囉。Thx!(這年頭寫網誌越來越困難了,混中文的還要兼解釋一下數學理論...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rspresl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