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篇文章,只是很輕鬆地談談我最近讀了一些書的想法。雖然內容是相關中國古典文學,不必很死板地認定就是一篇很學術性的硬文章。
這幾天我讀了一些書,很凌亂地讀,分別有相關明代文學批評、先秦文學批評和中國文學史的書。
我看明代文學批評史,主要是想更了解前後七子對於文學的解釋和看法,雖然前後七子以抄襲為樂,沒什麼好文章,他們對於詩歌的韻律、聲調平仄仍有些獨到意見,在「習古」這點上,也曾大大地爭論過,我想,對於文學批評來說是進步的,故此,還是有很有看頭。再者,有關李夢陽「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一說,我以前都覺得:「對啊,就是這樣。」現在我可能要有存疑囉,明代人對於唐代詩歌,算是讚賞批判各半,對於杜甫的詩,竟是不太喜歡,反而對於一些「花鳥草木」、「高山流水」之類的詩大加讚賞,我想這可能是爲了改正臺閣體吧,乾脆把整個思想轉到空靈的青山綠水上,盡說些「高妙」的事,所以對於杜甫詩中有關生活情趣的詩就很喜愛,寫歷史、寫社會動亂的詩卻不喜歡,這可是和現代研究杜詩的觀點不同。啊,言歸正傳,李夢陽雖然曾說「詩必盛唐」,然而他真正喜歡的詩卻是六朝時候的,除了陳思王、阮籍、王褒(這些大文人之作當然值得讚賞),甚至一些「玄到極點」的詩,李夢陽也認為其「大有看頭」,在這點上,我只能說我看了半天,還是不懂。
第二本書是先秦文學批評史,好啦好啦,我知道,我最近對於文學批評頗有興趣。對於這本書,也沒什麼不好,不過有些地方我真不能茍同,先秦時代,有文學批評之實,無文學批評之名,這點我是能夠肯定的,包括「季札聽音樂」那篇文章,也可以認為是目前最完整的詩歌批評,不過我覺得好像不應該把所有談及文或藝術的文篇,斷章取義地說成「這個就是文學批評」,藉此來說明先秦時代文學批評很興盛。我想,那時候的人大概也不覺得自己在做什麼文學批評還是藝術批評的,只是恰好有人請聽音樂,又恰好本人對音樂稍有興趣,稍稍發表一下感想罷了。就「季札聽音樂」這篇文章,把它當成是藝術批評的先發,倒也無不可,但是連《論語》中孔子說到學詩的好處和不學詩的壞處,也把它當作是文學批評,好像太過了,這也就只是孔子對於自己學生的告誡而已,除此之外,孟子、荀子、墨子等人對於「文」的看法,也通通被拿來大書特書一番,好像非得和文學批評這一檔事兒雜在一塊,不免令我疑惑:「喔,先秦的文學批評真的有這麼蓬勃發展嗎?」
令我最受不了的書,應該是有關中國文學史的。這本書的年代久遠,是1955年北京大學中文系的用書,首先要了解到,1955年,這個敏感的年代,所以我當初在借這本書時,就有心理準備,大概會有一些「勞動」、「階級鬥爭」、「階級矛盾」、「封建貴族」、「勞動人民」之類的名詞。有些大陸學者所寫的著作,就是有這個毛病,連中國古典文學也要和共產主義扯上關係,有一章節談到神話,竟然連馬克思、恩格斯、高爾基等人都出來了,到底神話跟馬克思主義還是蘇聯文學有什麼關係啊?所以神話這一章我乾脆跳過。到了講述《詩經》的章節,就更好笑了,先說周代史詩,這我可以理解,畢竟大雅中有〈生民〉、〈公劉〉等篇章,寫作年代是晚了點,但確實是追敘周人祖先的事蹟,然而這一小章節的後面,又非得加上「批評」,譬如「從作品如此清楚地反映了周民族的建國史看,這顯然是貴族或者就是那些朝廷的史官利用一定的人民口頭創作的材料,按著統治階級的要求重新創作的....」或者「〈生民〉中說姜原(應有女部)無夫而生子,這是原始士族的亂婚、雜交時代的特徵反應,但又說姜原因此而感到不祥,這又顯然帶有階級社會的色彩了。」我固然是認為這種史詩,是帝王想要鞏固民心的手段,反正詩歌在某點來說,是可以解決政治所不能解決的問題,不過說姜原無夫生子竟是雜交的結果,就讓我啼笑皆非。雜交?幹嘛不說姜原是豌豆算了。我覺得不知道后稷的父親是誰,純粹因為古代民族是母系社會罷了,沒必要扯那麼遠。之後就說到大小雅中的諷刺詩,立刻把幽王、厲王等王拿來大作文章,寫的是洋洋灑灑,到了寫貴族宴樂詩,則明顯地貶低,說這是「歌功頌德的貴族詩」,也舉出某詩的某句來證明茲,例如周頌〈臣工〉、〈噫嘻〉的片段,不過我看來看去,我還是覺得〈臣工〉是周天子勉勵農作之詩而〈噫嘻〉是春季祈榖之作。至於大小雅中的其他篇章,看成貴族宴樂詩或者歌誦之作,全數省略,這點我很意外,因為在小雅裡面,有很多宴樂詩還是帶有「奉勸上位者選賢舉能」的味道,所以是有些已偏概全的。
當然啦,我跟同學分享討論了最近一些讀書心得,雖然我們時候是這麼想的,也難保十幾二十年後,我們的書讀的更多了,又全盤否定了現在的說辭。當我們讀越多的書,我們的問題就越多,也會讓我們的腦袋轉的越快,然後有新的想法、新的觀點出現,知識的追求,就是如此,是永恆的,不停前進的。(哈哈,這個結尾怎麼很官樣呢?)
這幾天我讀了一些書,很凌亂地讀,分別有相關明代文學批評、先秦文學批評和中國文學史的書。
我看明代文學批評史,主要是想更了解前後七子對於文學的解釋和看法,雖然前後七子以抄襲為樂,沒什麼好文章,他們對於詩歌的韻律、聲調平仄仍有些獨到意見,在「習古」這點上,也曾大大地爭論過,我想,對於文學批評來說是進步的,故此,還是有很有看頭。再者,有關李夢陽「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一說,我以前都覺得:「對啊,就是這樣。」現在我可能要有存疑囉,明代人對於唐代詩歌,算是讚賞批判各半,對於杜甫的詩,竟是不太喜歡,反而對於一些「花鳥草木」、「高山流水」之類的詩大加讚賞,我想這可能是爲了改正臺閣體吧,乾脆把整個思想轉到空靈的青山綠水上,盡說些「高妙」的事,所以對於杜甫詩中有關生活情趣的詩就很喜愛,寫歷史、寫社會動亂的詩卻不喜歡,這可是和現代研究杜詩的觀點不同。啊,言歸正傳,李夢陽雖然曾說「詩必盛唐」,然而他真正喜歡的詩卻是六朝時候的,除了陳思王、阮籍、王褒(這些大文人之作當然值得讚賞),甚至一些「玄到極點」的詩,李夢陽也認為其「大有看頭」,在這點上,我只能說我看了半天,還是不懂。
第二本書是先秦文學批評史,好啦好啦,我知道,我最近對於文學批評頗有興趣。對於這本書,也沒什麼不好,不過有些地方我真不能茍同,先秦時代,有文學批評之實,無文學批評之名,這點我是能夠肯定的,包括「季札聽音樂」那篇文章,也可以認為是目前最完整的詩歌批評,不過我覺得好像不應該把所有談及文或藝術的文篇,斷章取義地說成「這個就是文學批評」,藉此來說明先秦時代文學批評很興盛。我想,那時候的人大概也不覺得自己在做什麼文學批評還是藝術批評的,只是恰好有人請聽音樂,又恰好本人對音樂稍有興趣,稍稍發表一下感想罷了。就「季札聽音樂」這篇文章,把它當成是藝術批評的先發,倒也無不可,但是連《論語》中孔子說到學詩的好處和不學詩的壞處,也把它當作是文學批評,好像太過了,這也就只是孔子對於自己學生的告誡而已,除此之外,孟子、荀子、墨子等人對於「文」的看法,也通通被拿來大書特書一番,好像非得和文學批評這一檔事兒雜在一塊,不免令我疑惑:「喔,先秦的文學批評真的有這麼蓬勃發展嗎?」
令我最受不了的書,應該是有關中國文學史的。這本書的年代久遠,是1955年北京大學中文系的用書,首先要了解到,1955年,這個敏感的年代,所以我當初在借這本書時,就有心理準備,大概會有一些「勞動」、「階級鬥爭」、「階級矛盾」、「封建貴族」、「勞動人民」之類的名詞。有些大陸學者所寫的著作,就是有這個毛病,連中國古典文學也要和共產主義扯上關係,有一章節談到神話,竟然連馬克思、恩格斯、高爾基等人都出來了,到底神話跟馬克思主義還是蘇聯文學有什麼關係啊?所以神話這一章我乾脆跳過。到了講述《詩經》的章節,就更好笑了,先說周代史詩,這我可以理解,畢竟大雅中有〈生民〉、〈公劉〉等篇章,寫作年代是晚了點,但確實是追敘周人祖先的事蹟,然而這一小章節的後面,又非得加上「批評」,譬如「從作品如此清楚地反映了周民族的建國史看,這顯然是貴族或者就是那些朝廷的史官利用一定的人民口頭創作的材料,按著統治階級的要求重新創作的....」或者「〈生民〉中說姜原(應有女部)無夫而生子,這是原始士族的亂婚、雜交時代的特徵反應,但又說姜原因此而感到不祥,這又顯然帶有階級社會的色彩了。」我固然是認為這種史詩,是帝王想要鞏固民心的手段,反正詩歌在某點來說,是可以解決政治所不能解決的問題,不過說姜原無夫生子竟是雜交的結果,就讓我啼笑皆非。雜交?幹嘛不說姜原是豌豆算了。我覺得不知道后稷的父親是誰,純粹因為古代民族是母系社會罷了,沒必要扯那麼遠。之後就說到大小雅中的諷刺詩,立刻把幽王、厲王等王拿來大作文章,寫的是洋洋灑灑,到了寫貴族宴樂詩,則明顯地貶低,說這是「歌功頌德的貴族詩」,也舉出某詩的某句來證明茲,例如周頌〈臣工〉、〈噫嘻〉的片段,不過我看來看去,我還是覺得〈臣工〉是周天子勉勵農作之詩而〈噫嘻〉是春季祈榖之作。至於大小雅中的其他篇章,看成貴族宴樂詩或者歌誦之作,全數省略,這點我很意外,因為在小雅裡面,有很多宴樂詩還是帶有「奉勸上位者選賢舉能」的味道,所以是有些已偏概全的。
當然啦,我跟同學分享討論了最近一些讀書心得,雖然我們時候是這麼想的,也難保十幾二十年後,我們的書讀的更多了,又全盤否定了現在的說辭。當我們讀越多的書,我們的問題就越多,也會讓我們的腦袋轉的越快,然後有新的想法、新的觀點出現,知識的追求,就是如此,是永恆的,不停前進的。(哈哈,這個結尾怎麼很官樣呢?)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