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篇純粹是抱怨。眾多的抱怨。

台灣的出版業很興盛,出版社如天空的星星般的多,可以選擇的書種也不可勝數。但是,台灣的出版業,除了幾間出版社還不錯,盛下的都有點莫名其妙。讓我好好的來抱怨一番。

某年我買了一本艾科(Umberto Eco)的書,艾科是義大利的符號學家,在80年代曾經牛刀小試寫了本小說,即鼎鼎大名《玫瑰的記號》。台灣版的我想2000年就有了,我一直到2005年吧,才買這本書回家看。不過我並沒有看完。因為我看不到兩章,我就放棄了,跑去買了英文版的。

艾科的小說,出了名的難,他不只運用符號學的方式去寫小說,他還把他的其他學問都用上了,光是看一個《玫瑰的記號》,可能要搞懂中世紀的歐洲教廷史,順便還要會簡單的拉丁文,中古義大利文,連建築,符號學推理都要來上一點。這都不是問題。問題在於,

這台灣版翻譯怎麼這麼爛啊。

爛到我那本台版的翻譯書,免費送給一個舊書攤,想說乾脆去荼毒別的讀者吧。

首先,書裡面有很多教宗的名稱,欸拜託,這歷代教宗的名稱都是專有名詞了好不好,天主教教廷根本就有一個中文的統一版本,John Paul II , 就叫做「若望保祿二世」,不是「約翰保羅二世」,既然書裡面有很多教宗的名稱,就應該參照一下統一公佈的中文名稱翻譯嘛,不然至少翻譯者也附上原文吧!書內出現的教宗名稱,不曉得到底在翻譯些什麼東西,看得我一塌糊塗。

而且裡面還有很多拉丁文,不是整段不見了就是完全沒翻譯,照抄上去,不然至少你沒辦法翻譯,也寫個註腳吧,況且已經接了這個翻譯的工作,就想辦法把它做好來啊!

當然啦,還有更糗的翻譯錯誤,多數都是專有名詞的錯誤,去翻閱一下天主教教史或者教廷史或者什麼中古宗教史,是會怎樣啊?難道翻譯者不曉得艾科這本小說根本就是圍繞在歐洲的中古教廷事件去發展的嗎?

最後勒,更不用說我最恨的一件事情,就是所謂的「二次翻譯」。話說,這艾科是個義大利人,這《玫瑰的記號》也是義大利文,翻譯者居然是個英文系的教授 (天啊,竟然還是個教授),除非這翻譯者會義大利文啊,不然這不就是從英文版本再翻成中文的「二次翻譯」?這種東西居然還好意思賣給我,還賣得很貴!

這種二次翻譯很常見的啦,譬如那個卡爾維諾的《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總校譯自己就說是拿英文版的分成10個部份讓外文系翻譯習作課程的學生翻譯,當作期末作業。雖然該校譯者有再訂正過,但還是「二次翻譯」啊!文字只要經過翻譯就會失真,每翻一次就失真一次,這樣台灣的讀者念的不就是「失真兩次」的書嗎?

後來呢,像這種莫名其妙的翻譯,我就很小心,乾脆不買翻譯書了,幸好我的英文能力跟法文能力還可以湊合使用。又像是翻譯者的身家背景、祖宗八代不寫出來的翻譯作品,我也一概不買。我怎麼曉得這出版社是不是發包給翻譯社去做的?別想給我呼嚨過去!

 

另外一個讓我實在有夠受不了的,就是一大堆推薦者。譬如什麼書上、DVD上寫某某人推薦,什麼吳念真推薦、郝譽翔推薦、簡禎推薦諸如此類。

我都要買這本書啦,我會搞不清楚這作者是什麼來頭嗎?前幾個禮拜我本來想要買E.M Foster的《小說面面觀》,我已經拿到櫃台準備結帳囉,隨手一翻,發現裡面光是各種人士的推薦序,就佔了快五分之一的篇幅,什麼郝譽翔啦、楊照啦、竟然還有那個翻譯《玫瑰的記號》的某英文系系主任……

E.M Foster是世界級的英國大文學家耶,他寫得東西,需要這些阿貓阿狗來推薦嗎?

如果一定要有什麼推薦序好了,至少也找個同樣等級的,有本事就找C.S. Lewis, Roland Barthes來啊!真是氣死我了!所以我當場臉一拉,把書放回架子上,不買了。而且我覺得,推薦序這種東西,應該是找大師來寫才對啊,應該是有一個剛剛出名的年輕學者寫了一部不錯的作品,一些大師級人物覺得這個作品有價值,以提攜後輩的態度,幫忙寫一個推薦序,哪有什麼莫名其妙的無名小輩,寫大師作品的推薦序 (還是沒有經過該大師的同意,根本就是出版社自己亂加一通),切,會不會太看得起自己了?!

DVD的封面包裝也是這樣,真是莫名其妙,一堆小咖居然在高達(Jean Luc Godard) 的電影DVD上寫「推薦」短語,喂,高達是誰,你又是誰?你好意思在這種大師的DVD上寫推薦?出版社要你寫,你還真的寫啊?出版社教你去死,你該不會也真的去吧。

 

還有一個讓我很火大的,就是封面設計,奇怪,人家法國、德國或者日本的封面設計都很有特色,法國是夢幻、美麗,德國的就滿有藝術氣息,日本的就保持簡單的封面,不喧賓奪主,就只有台灣的設計,說真的一點美感也沒有,一看就知道是「十足商業化的」,包括《玫瑰的記號》、《傅科擺》、《分成兩半的子爵》都是半斤八兩,真不曉得是哪裡找來的封面美工!

另外一種更慘,就是被拍成電影的,譬如最近上演的電影《馬利與我》,本來是個小說改編,這小說翻譯成中文,有那個該死的必要放上歐文威爾森跟珍妮佛安妮斯頓的劇照嗎?我要看的是小說,不是看這兩個電影演員的名氣!!或者像什麼《幕光之城》,到底小說好不好看我是不曉得,但我知道男主角醜的跟個鬼一樣 ,明明在首映會的照片上,男主角就是個普通的英國人臉孔,不曉得為什麼那麼多女生看到他都會尖叫,導致出版社又把封面換成這個男演員的臉!同樣的例子一堆啦,像是《藝妓回憶錄》(對了,這本書的翻拍電影拍得之爛)、《夜訪吸血鬼》(好吧,這部片子拍得不錯,可是湯姆克魯斯根本一點都不適合演黎斯特這個角色)之類之類的。甚至現在連大陸的出版社所出版的書,封面都有經過一番設計,像是我最近買上海譯文的《羅麗塔》,翻譯好的沒話說,連封面也是簡單有意思,以鵝黃色代表了青春的女體氣息,又譬如《聽楊絳談往事》(我買大陸版),大陸版的就簡簡單單,去買這書本的人,誰不曉得楊絳跟錢鐘書,根本不需要在封面上大做文章來顯示這本書的價值,台灣版的封面顏色詭異,還一定要附上書夾,寫什麼「2008轟動兩岸三地唯一傳記」,靠,怎麼不乾脆寫「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算了!

當然啦,以上都是些很外部的問題,最糟糕的問題是,

台灣怎麼那麼多書跟作者都是來騙錢的啊?

像那個……啊我也直言不諱啦,九把刀、藤井樹,同樣類型的小說你出了十幾本,煩不煩?居然還有人如同發瘋似的購買!如果我們拿多一點錢去買好的文學作品,好的經典作品,出版社就會有較多的資金投入在翻譯工作上,也不至於有這麼糟糕的翻譯充斥在市場裡。

類似這種不曉得是文學作品還是賣錢作品的書一堆,也就算了,至少還講點故事,有點敘述性,雖然可能不是很強。比較慘的是,出了一堆教人賺錢,教人勵志的書,哇勒,如果賺錢這麼簡單,有必要出一堆這種書嗎?還是大家都覺得讀了巴非特的書,大家都可以成為巴非特第二?最讓我討厭的是一堆勵志書籍,勵志是實際去做,不是看一堆莫名其妙的書,催眠以為自己很強,然後只能從這些書中獲取自信感。

除了這種勵志類的,最近還出了一堆教養類的書,奇怪,養小孩有這麼困難需要到出幾十本,幾百本的教育類書?譬如什麼《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這有什麼困難的,我小時候沒人講故事給我聽,我還不是自己養成讀書的習慣,把電視收起來,給小孩一堆書他自然就會去看了,就是這個簡單的兩個作法,居然有人能夠把他寫成一本書,更居然有家長花大錢買這些一點用處都沒有書本,還覺得如獲至寶。要不然還有一堆書是就是教你怎麼K書成功,每個人K書的方法不同,應該是從中找到最適當的方法,實際自己去做,只會看書上哪個台大狀元怎麼考第一名,哪個北一女狀元怎麼考第一名,在心中想「我也要跟他一樣」,是沒有用的。

其實我真的懷疑這些什麼教育類、勵志類書籍,都是在催眠讀者,起不了一丁點的實際作用。

 

直接去看大師的書,直接跟大師對話,從中可以獲得更多的寶藏,

比起浪費時間看這些莫名其妙的爛書,實在好太多了!

 

唉,台灣的書籍市場實在很畸型,我若干年前還算喜歡去逛誠品,Page One, 當時Page One有很多很棒的英文書,都是一代大師的作品,我買了不少,什麼Evelyn Waugh, P.G. Wodehouse, George Bataille之類的,這一兩年,Page One的規模縮減許多,好書居然都被退掉了,只留下一堆爛書,害我現在去那邊都沒什麼動力。目前唯一喜歡的買書場所就是公館,再不然就是一些外文書店,像書林什麼的。

算了,越說越氣,還是看個電影消消氣(但不是我在說,台灣DVD的封面也是爛的一塌糊塗)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rspresley 的頭像
    mrspresley

    Cogito & Microcosmos

    mrspresl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