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在說,我真的太太太太喜歡上研究方法課了,我每次都能夠從課堂上獲得一些有用的資訊。譬如今天我對於「傳統的發明」又更進一步瞭解,果然對我的碩論寫作有大幫助呀 (但是話說…我還沒找到老師)。

話說,這個從晚清末年到民國初年,除了政治上吵吵鬧鬧外,在學術上,倒是有所謂的新舊派爭執,這並非所謂政治復辟,而是所謂「文化復辟」。

新派當然是以一些五四時期的放洋學者了,代表人物是胡適;舊派,或者用桑兵的話來說,「老輩」人物,則是一些晚清國學大師,擁有家學淵源的人物。所謂老輩,並不是在年齡上的老,而是綜合很多方面的定義,

這些人大多跟晚清國學大師有師生、家學關係,譬如章太炎是俞樾的學生,而黃侃又是章太炎的學生,或者這些人的作風和晚清國學大師比較相似。

總之,這新舊派的爭吵,就在於所謂「西學VS 中學」的問題。

到底用西學來看中國傳統學術系統,是否合理呢?

先不論合理否,但是用西學來看中學,就是「格義」行為。格義是魏晉南北朝僧人解經的方法之一,最簡單的說,就是用道家來解釋佛家。更簡單的說,就是用一個系統來看另外一個系統。

由於我們對於某個系統不瞭解,我們需要藉由一個已經瞭解的東西,去看那我們不瞭解的系統。這就是翻譯,好像英文翻成中文,法文翻成中文這樣,或者相反。

這個翻譯行為,也可以說是比較。比較的定義是什麼呢?我們為什麼要比較?比較有幾種模式?

比較一定是兩個東西以上相比,但是比較的行為,可以分成「垂直比較」和「平行比較」。垂直比較找尋兩者之間的影響關係,平行比較則找尋兩者之間的異同處。

平行比較要難的許多,因為兩個系統確實是不同的,那麼我們也只能指出這兩個系統之間的不同處在哪。雖然這是進行平行比較後可以得到的成果,但這種比較毫無意義,套句錢鐘書的話,就像是

貓跟狗比,相同處就是都是四肢腳哺乳類,相異處就是一隻是貓、一隻是狗。

所以進行平行比較後,應該有什麼樣更終極的目標等著去實行。

這個目標就是從相異處,知道如何改正(升級)自己本身系統的方法,並且藉由這些一連串的動作「創造新系統」。基本上新儒家、熊十力、章太炎等人都曾經做過類似的事情。

我後來想一下,在什麼情況下我們需要做這種平行比較呢?一定是因為一個外來系統過於強大到我們必須正視之。

這不就是前幾個禮拜老師跟我講的「傳統的發明」嗎?去看看那些受到英國政權影響的印度人,如何再次發明他們的宗教儀式和服裝。看看我們,如何以西學系統或其他系統再次發明中國的學術傳統。

我忍不住拿這民初學術活動,看看是否當時中國傳統音樂界也有相同的情況。

嗯…老實說有一部分是相同的,譬如這些音樂人同樣用西洋音樂系統看中國音樂系統,只不是中國的音樂系統幾乎是完全消失了,完全用西方的系統,包括譜記、創作理論、演奏的模式等等。

但有很大一部份不太一樣,中國音樂界確實達成了「創造新系統」的目標,只是這個新系統怎麼和原本中國傳統音樂差那麼多呢?學術的再發明至少保留了一部分的原貌,但是中國的音樂,已經是「全新的樣子了」,徹頭徹尾看起來都像是西方的音樂形式。

在這個「傳統的發明」的過程中,就像翻譯一樣,系統和系統之間,一定有著無法轉譯的部份,而這個部份通常就是該系統最核心,最能代表這個系統文化的東西,那麼,在中國音樂「再次發明」的過程中,什麼東西喪失了?曾經參與過這過程的人,各自又帶著什麼樣的預設立場?而這被發明的中國音樂,應該在那一代人,才算是有了豐收的成果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rspresl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