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是巴特的信徒..哈哈...

其實我最近看了幾篇文章,都不曉得內容到底是講啥,看了又看,翻了又翻,弄了半天,終於想到怎麼解釋。當然我的解釋也有很大錯誤啦,以下純粹是我隨便亂猜的,看看就好。

巴特說,作者死掉了。連傅科都說,作者只留下陳述功能。

真奇怪,作者怎麼會死掉了呢?作者不就是某篇文章上面寫的「作者︰某某某」嗎?就像巴特的書《戀人絮語》,明明就寫著「作者︰羅蘭巴特」啊。

但就像是巴特借用巴爾札克的小說《Sarrasine》還有普魯斯特的《A la Recherche Du Temp Perdue》舉例,到底是誰在說話呢?是巴爾札克在說話嗎?是普魯斯特在說話嗎?

我想了半天,覺得,如果我們把寫作,看成一個動作,這個動作,如果可以自己完成這個動作,為什麼需要一個主體呢?寫作變成了一個中性的動作,變成一個中性的空間,作者就像「代筆者」,不具有任何的理性或者情感。

沒有一個作品的中心,如果作者是代筆人,只剩下陳述功能的話,那麼在解讀文本上,不就有更廣大的空間了嗎?

文本是語言在寫作,是一堆符號的拼貼的話,那沒有了作者,誰來瞭解呢?

不就是讀者嗎?

如果文本本身就有很多意義,為什麼要有主體來干擾呢?

如果文本是多重寫作的拼貼,那麼匯集點是誰呢?

不就是讀者嗎?

如果作者死掉了,寫作就只是純粹的動作,作家只是一個寫作的陳述功能,就像是一個句子中的語法一樣,不再有主體性,

我們在解讀一個文本上,不就更自由了嗎?

在解讀上就不需要作者這個最高最佳標準答案,

而讀者不就完成了整個寫做的最後程序了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rspresl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