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次又要把我的心得拿來湊數了,因為我沒什麼多餘的時間更新blog...大家就隨便看看,我這份短文也是隨手寫寫的,所以錯誤一定很多啦...

本書是Peter Selden以及若干學者合寫的"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大家可以去書店找找,中文版的不太好,英文版的台灣買不到,大家自求多福。
大學時代並沒有看過任何有關當代文學理論的著作,書中講的人物,十個裡面,全都不認識,因此一開始看本書,異常辛苦。本書編排,各種主義按照了時間先後排列,每一大章固定先說明該主義的基本特徵以及大略起源,再介紹小項目,此小項目可能是單獨某位文學家/批評家,或該理論中的重點人物(譬如後結構主義的羅蘭巴特),也可能是此主義中的一個小分支(如後結構主義的精神分析),算是一目了然,該主義的核心,基本上也沒有遺漏。只不過我以為本書的翻譯,應該可以再上一層樓,至少我對照了英文原版的,是出現了少許錯誤。另外,書中也常出現另一本書, " A Practical Reader", 可說為此書的雙生子,本書的序寫的很清楚,"this volume(指A Practial Reader) parallels 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有更多的例子以及更詳細的解釋,都在這本"A Practial Reader"中,大概A Pratical Reader這本書,是直接選取了某些重要作品,並用各種不同的主義來分析,作為實際的例子,譬如在第一章節的「哈姆雷特」,至少就有女性主義(Elaine Showlter)、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和女性主義(Jacques Lacan、Jacqueline Rose)等作不同面向的分析。可惜不曉得什麼原因,台灣不曾進口,更不用說有翻譯本。老實說這本書沒有中文譯本,令人覺得非常不可思議。
書中我最有興趣的主義,應該就是後結構主義(特別是巴特和精神分析)以及馬克思主義中的盧卡奇、本雅明。根據以往看早期大陸出版的中國文學批評類的書籍,多套用馬克思主義,而且還套用的不甚理想,後來就漸漸跳過這些冠上左派思想的話語,如勞動階級,大地主階級、勞動人民等等。因為本書中特別闢了一章節談論馬克思主義跟文學,還沒看之前,先下了個成見,「又是這一套無趣還用的很爛的文學批評法」,看完後才知道其實跟以前看過的大陸說法,並不完全相同,也得去除我的成見,即使說馬克思主義把人類想的太簡單,當中的部分思想也不符合我的喜好。盧卡奇的東西,我大約翻過他的《小說理論》,總覺得好像不是馬克思主義,更像是用小說來闡述他個人的哲學體系,也就是說,小說不是他主要的探討內容。而本雅明則是一個很奇怪的批評家,充斥著神秘主義,大概跟他的宗教信仰或者種族有關,他翻譯了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為德文版,可惜我不懂德文,不然我很想看一下他翻譯的如何,也在想是否可以從這邊來討論本雅明的某些特殊觀點。至於後結構主義,一開始我是不喜歡巴特的,因為他講話形同失語症,很多他的作品都是斷簡殘篇,隨筆式的,上下文可能完全沒關係,很難抓住他的腳步,好不容易上下文可以連接起來,卻無法解讀該篇文章,無法理解巴特的意思到底是什麼。後來因為被強迫閱讀〈文本的快樂〉這篇文章,雖然目前處於仍然不懂的狀態,但是我在猜,巴特是不是用解構寫作,拆解句子,也可能是因為我看到《戀人絮語》中汪耀進所寫的簡介〈羅蘭‧巴特和他的《戀人絮語》〉,覺得巴特真是太有意思了,就像文章上說的,常常在突然之處停下,從來不舖寫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或作品,完全的胡話,一種純淨、超脫的語言烏托邦境界。 看他的作品,好像眞覺得閱讀中的隨我意的停頓、跳躍、前進後退,給了我在閱讀中的快感。但其實在前幾個禮拜,還沒看到《戀人絮語》前,我仍然覺得巴特很討厭。另外對巴特的喜好,可能也在於他「真是什麼都能寫」,看著巴黎的時裝雜誌,也有辦法寫出一本很難的書──《流行體系》,我買是買回來的,卻一頁也看不懂,跟《戀人絮語》的風格完全不一樣,看來巴特在寫《流行體系》的時候,還沉醉在結構主義中,而我之前曾經想先從《流行體系》下手認識巴特,可以證明是妄想了,因為我所喜歡的,是後期的巴特。不過巴特後期的作品,我在想,沒受過專業訓練的人,有可能看一看會走火入魔吧。《當代文學理論導讀》這本書,也提供了追尋巴特從結構轉向後結構的路子,是巴特兩篇論布萊希特的文章,收在A Practical Reader中。對於精神分析的興趣,起因有二,第一是覺得這兩種不同領域的東西,竟然可以湊在一起,第二則是我想分析讀者對某文本的喜好與否的問題,因為我曾經想過為什麼我喜歡《金瓶梅》,但不喜歡《紅樓夢》,結果我的回答十分無趣,不外乎「金瓶梅比較俗,金瓶梅鉤心鬥角的部分比較多,金瓶梅情色部分也比較多」,而這幾個理由也可以一一被我自己駁倒。我不曉得這個方法可行否,但是至少比我以前所知道的有趣許多,也或許在這個部分不可行或者短期內做不到的情況下,我想過用精神分析(或者性心理分析)來做中國文學中常被忽略的情色部分。
不過我接著產生了一個疑問:兩種完全不同領域的東西,怎麼結合?不用說一個是西洋理論,一個是中國文學,更不用說,如果精神分析法可行,還得顧慮到有些人對精神分析這個專業科目不熟悉,造成了自說自話的情況,外人無法理解,雖然我們認為如果用普遍大家都比較了解的傳統方法來做,大概走不出什麼路子了,但不可避免,總是有些人會提出我上面說的情況。目前我根據《當代文學理論導讀》此書得之一些現代文學理論的基礎,又根據自己的喜好,找尋較細部的專業書目,但若無法跟自己的領域結合,也不算真正學會了。看來這是接下來要解決的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rspresl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